登录 |  注册 

白山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 >> 教育领域

白山市2025—2027年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活力校园”建设为载体,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系统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打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点举措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1.常规体育课增“量”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包括体育活动课体能课、专项技能训练课、社团活动课)。开设的体育课时,在确保其他学科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优化课程安排,调整课时长短或间周授课的方式进行设置,或以集中的大单元、合班教学等方式设置,农村学校或寄宿制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安排。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高中阶段学校可采取间周形式适度增加体育课时

2.常规体育课提“质”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各学段体育运动技能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每学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依据体育与健康教材所规定的体能、球类、体操类、田径类、新兴体育类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授课,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一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含替代项目)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掌握2-3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常规课间活动增“时”。全面推行课间15分钟活动时间以及上下午各30分钟大体育活动制度,同时保证上下午课间眼保健操质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远眺放松时间。学校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划定适合年龄特点的活动区域,积极创新广播体操、韵律操的形式,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打造本校特色的广播体操、韵律操、武术操等体育锻炼项目。严禁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限制学生必要的休息活动时间。鼓励校内外联动,共同推动体育健康运动。学校每年须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视力监测结果向家长通报,提出校外体育健康的建议。

4.常规社团活动增“技”。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社团活动。小学段要侧重基础运动感知与兴趣培养,跑步、跳远、投掷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足球、篮球、排球、冰雪项目的启蒙技能教学初中阶段侧重强化体能与体育技能学习,在巩固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体操、冰雪等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和竞技能力高中阶段侧重在保障体能锻炼的同时,结合体育选项教学,开设足球、篮球、排球必修课,及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田径、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等项目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运动需求。

推进体育事改革

1.校级赛事。以年部为单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基础项目赛事每月举办“班级联赛”每季度举办校内联赛,每学期举办校园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赛等活动。

2.市、区赛事。各县(市、区)教育局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条件,打造足球、篮球、武术、排球、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特色体育赛事。学期举办域内学校参与的各类赛事活动,并选拔优秀队伍晋级市级赛。

3.市级赛事。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广旅局打造市级特色赛事,每年举办全市篮球、足球、排球、冰雪项目等青少年体育联赛,融合竞技、展演、科技体验等多元内容涵盖田径、球冰雪项目、新兴运动项目赛事。

推进体育评价改革

1.建立常态监测机制中小学校要建立常态监测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工作,并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体质、视力数据。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脊柱侧弯等问题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地干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提升方案,指导学生科学健身。初中阶段要根据体育中考改革方案要求,将常态化监测结果纳入中考体育成绩之中。

2.建立随机抽查机制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制度,每年组织专业人员采取交叉互检等方式,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抽测,学校抽测人数不低于学校学生总数的10%,抽测结果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及校长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活动开展、师资配备、器材设施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3.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市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教育局、市直中小学校的年度考核内容。定期对各地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5年1月-12月)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措施,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制定体育监测和督查评价细则。2025年底前,全市全面落实中小学实施课间15分钟、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校内体育活动2小时”学校整体比例达到90%,其中小学实施比例不低于90%,中学实施比例不低于60%。浑江区、临江市、抚松县、长白县四个改革试点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县(市、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6年1月-12月)

浑江区、临江市、抚松县、长白县要全面完成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各项任务,并于年底做改革试点阶段交流。全市义务段学校通过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学生体质、视力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各地、各校学生视力不良率每年下降0.5%以上,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达到 50%以上、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7年1月-12月)

全市义务段学校通过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普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身体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27年底,全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达到60%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义务段学生必须掌握2项运动技能,中学生必须掌握(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其中一项运动技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经保障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学校设立体育工作专项资金,重点保障体育教学、竞赛活动、师资培训、器材购置、场地维护等方面的支出。鼓励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体育工作经费,如接受社会捐赠、争取企业赞助等,支持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在教师招聘工作中,加大体育教师招聘力度,优先满足学校体育师资需求。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学研讨、基本功大赛、观摩交流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学校要根据体育课教学、户外活动、体育竞赛等实际需求,合理配备体育教师。鼓励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充实体育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对非体育类教师的培训,使其能够从事体育辅助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缓解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安全管理。学校要建立完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提高运动风险防范和救护能力。班主任、体育教师须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科学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和强度做好运动前后的热身活动和放松练习,对突发情况及时妥善处置学校要按照国家标准和体育教学需求,配备必要单(双)杠田径、球类、体操器材等教学设施。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