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白山分行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实现包保帮扶贫困村脱贫跨越发展
—靖宇县靖安村产业扶贫案例
靖安村是靖宇县55个贫困村之一,地处靖宇镇东北部,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501户9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72人,村现有在册耕地面积2064亩,林地面积2440亩。村特色产业有以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肉鸡养殖为主的养殖业;以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甜玉米种植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该村由农行白山分行靖宇支行包保帮扶。
自2016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市、县两级行以“设施扶贫、产业脱贫、政策兜底、造血奔康”为扶贫总体思路,坚持组织引领、规划先行、多元投入、多业并举、创新协同、互助合作。2017年靖安村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办了“靖宇县知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行白山分行投入帮扶资金,利用合作社品牌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先后成功实施了蒲公英种植、有机玉米种植、有机白菜种植等产业帮扶项目,并将项目收益为贫困户进行分红,逐步探索出“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增收模式。截止2019年末,实现村集体收入12.67万元,其中为贫困户分红5.52万元,户均增收1200元。做到脱贫攻坚力量聚合、资金聚合、项目聚合,初步实现了华丽转身。
一、创新方法、真抓实干,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子
该行坚持把扶贫工作放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转化的发展大局中来谋划,以结对帮扶为总抓手,以推动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创新结对帮扶方式方法,注重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建设靖安村提供发展保障。
一是项目帮扶,探索发展经济新途径。项目是脱贫增收、推动发展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带动贫困户脱贫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在产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帮扶单位主动提供帮助,投入帮扶资金支持,缓解项目实施资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实。同时依托丰富经验,全程参与项目监督,根据实际完善项目进展,确保项目质量。
二是智力帮扶,搭建拓宽思路新平台。扶贫更要扶志。2018年发展的蒲公英种植项目中,由帮扶单位投入资金5.3万元,采取一户一策的发展模式,对全村有劳动能力和土地的26户贫困户每人发放价值500元的蒲公英籽和化肥,为贫困户解决项目启动费用,其中有14户贫困户利用发放到手的生产资料申报县“以奖代补”产业项目,共获得奖补资金1.85万元。其余20户无劳动能力和土地的贫困户实施集中种植,项目起收后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并分红,人均分红100元。2019年实施的有机玉米和有机白菜帮扶项目,在生产中雇用4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生产活动,通过劳动带动增加收入,户均增收650元。达到引导和辐射农民增收和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目的。
三是政策帮扶。结合靖安村为城中村的地理条件,人均耕地较少,贫困户有确权土地的仅有13户。为此村委会利用村里的机动地,开展了有机玉米、有机白菜产业帮扶项目。所收获的玉米和白菜通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以订单形式销售至全市农行系统8所食堂,有机玉米订单总量合计6000斤,有机白菜销售至市行食堂10000斤,累计获得销售收入12.867万元。将消费扶贫同合作社的首次联姻初见成效。也为今后的发展探出路子。
二、多元投入、多业并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一是产业帮扶项目实现持续化发展。帮扶单位对靖安村捐赠扶贫资金4万元,购置有机玉米加工和包装设备,设备运转后共节省加工和包装费用2万元左右。同时降低加工成本,保障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从而打造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的发展链条。
二是消费扶贫模式见效明显。利用村内合作社自主品牌“知靖”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商城中注册销售。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力,在农副产品、中药材等行业多元化发展。同时持续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实施订单农业模式,培养和稳固一批消费群体。
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得以拓宽。村集体经济是村里的家底,是惠及全村农户的资本。以往村集体收入大多以土地、林地发包为主,内容简单,回报率低。2019年合作社在将贫困户的分红完成后所剩余的收益资金将成立“暖心扶贫”救助基金,对日后贫困户家庭发生因病、因灾而引发重大变故的情况将得到及时补助。
三、紧密协同、互助合作,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一是发展经济是核心。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工作的唯一目的。因此,该行与村委会一起谋划扶贫新模式、创新帮扶新思路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索扶贫工作新路子。规划扶贫项目时,把对推动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扶贫政策时,把对促进贫困户有实在效果的放在优先位置;发展农业产业时,把对增加贫困户收入有重大帮助的放在优先位置。
二是持续攻坚是根本。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句口号、一次活动、一个项目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结对帮扶双方坚持不懈、攻坚克难,通过一段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帮助落后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因此,包保帮扶单位对谋划产业项目有一个长期规划,分阶段落实扶贫项目,巩固和夯实发展基础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农业银行白山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