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新喜,他黝黑的脸上挂着笑,那笑容乐观中带着几分腼腆,如果不是听驻村工作队介绍,我们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淳朴的东北汉子曾经历这么多风雨,只有行动不便的腿仿佛在向我们淡淡地诉说着他的往事。
一场病,摧毁了他原本幸福的人生。
王新喜家住江源区砟子镇砟子村,年轻时干过采煤,跑过运输,两口子虽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也过得很红火,村里人都说新喜这名起得好,每天都“欣喜”。
但人生不总是那么顺利,一张骨结核的诊断证明,让那个阳光上进的他不幸残疾,失去了自己的一切。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带走了他的爱情,也击溃了他对生活的信心。他成了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民政救济和村集体项目分红,日常治疗也只能靠扶贫政策减免来勉强维持。
一份缘,重燃了他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王新喜的遭遇令人唏嘘,如何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成了萦绕在白山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干部心头的结。“想让老王相信未来,先得让他相信我们税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世兴如是说。
新喜治疗时,干部们适时去医院慰问;新喜回家时,干部们定期到家里谈心。听着税务干部们暖心的话,看着窗外老乡们辛勤耕作的身影,王新喜对生活失望的心渐渐一点点柔软了起来。“我也想劳动致富,但你看大家都在种木耳,这么好的集体扶贫项目,我却一点忙也帮不上。”“咱们确实种不了木耳,但是还可以卖木耳啊!”听了驻村第一书记王世兴的话,王新喜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早市、夜市、党员服务大集,到处都是两个王大哥的身影,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劳动,王新喜售出木耳干品近200斤,分得收入近2000元。新喜激动地攥着王世兴的手,王世兴说:“咱俩都姓王,用咱东北话说,这叫缘分!帮亲兄弟过好日子,应该的!”
一张表,托起了他脱贫致富的梦想。
这是王新喜患病后第一笔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收入,这笔收入沉甸甸的分量让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也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鉴于没有启动资金,驻村工作队向王新喜介绍了政府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和银行机构,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新喜获评“三星”信用等级,获得贷款3万元。这张信贷审批表成了新喜的又一份新“喜”,他开起了小超市,还经营了一家门前小吃,每天干劲儿十足,经常到晚上11点才关门,每天销售额平均达到了600多元。
看到王新喜斗志昂扬,驻村工作队干部心中像卸下千斤巨石般轻快。考虑新喜有扩大经营需求的意愿,驻村第一书记王世兴将重新评估扶贫贷款星级一事报给了上级扶贫部门和银行机构,这回的审批表由“三星”升评为“五星”,王新喜得到了5万元的贷款额,这也是当地扶贫小额信贷的最高额度。
再见到王新喜,他换上了新房子,买来了运输车,日子仿佛又有了往日般的红火,新喜又“欣喜”了。被问到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王新喜又笑了,这一次的笑,他带着几分自信与骄傲:“还是得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咱税务局驻村工作队,要不然,我可能真就颓下去了。下一步,我想向党组织靠拢,不信你问王书记,我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