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
白山政办发〔2015〕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白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日
白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细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44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14〕43号文件)及考核体系,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十二五”以来,白山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理解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抵御气象灾害、加强防灾减灾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强化气象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气象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度超前安排,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和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以社会关注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建设目标。
从2015年到2020年,全市将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预警信息覆盖到乡镇、村屯、街道、社区,特产业气象服务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三、建设内容(具体建设内容见附表)
(一)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立延伸到乡镇、社区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多部门联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联动体系;健全基层防灾组织;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现场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出台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管理、应对措施文件,建立属地化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考评体系,强化对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综合管理,落实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1.提高气象预报预测预警精准化水平,提高预报产品精细度,健全不同预报时效有效衔接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精细化的气象要素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基于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采用集合预报等先进技术方法,开发白山精细化和白山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提高预报产品精细度;强化WRF等吉林省预报业务系统白山本地化应用。
2.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保障能力,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长白X波段多普勒移动天气雷达系统。
3.建立交通、水利、林业等气象灾害敏感行业部门与气象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汇集、交换平台(例如与道路客运运输及公路除雪防滑等交通信息相结合,达到信息共享);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提高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率和质量达标率;提高气象数据传输率。
(三)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建成市、县一体化,预警信息覆盖到乡镇、村屯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系统。
2.开展城市生命线气象预报预警,完善对气象灾害敏感经济行业的专业专项风险预警服务,提高服务的成熟度。签订与气象敏感行业的战略合作协议,制定气象服务指标,开发气象服务产品,建立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组织建立专家联盟和研发队伍。
3.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加强各级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加快东北区域人影工程建设,提高地面人影作业能力。建立健全市、县和作业站三级作业体制机制,组建以林业和森警为基础的专业人影作业队伍,健全作业效果检验评估业务,大力开展人工增雨(雪)抗旱、森林防(灭)火,以及生态蓄水、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影作业服务。
4.提高“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完成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47个乡镇全部建成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乡镇,开展直通式特产业气象服务。
5.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数逐年提高。
(四)加强气象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建设。
1.提高气象科技贡献率。市县两级政府对气象科研开发应给予经费支持,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应用,切实做好论文发表、软件开发等科研开发工作。
2.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将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市、县城乡规划,并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3.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将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投资、气象业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事业经费及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气象业务运行经费等列入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五)提高气象工作社会评价满意度。
做好气象高影响行业对气象现代化的认可度,提高气象公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开展气象知识普及工作,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
四、加强对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当地政府牵头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协调机制,成立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气象、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专门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督导组,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强化督促考评。
制订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发挥气象现代化指标的目标导向和考核评价功能,定期考核通报目标完成情况,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投入机制,落实建设和运行经费,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附件:白山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