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白山政办发〔2019〕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9年4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9号)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9〕3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19〕23号)要求,自2019年4月起至2020年12月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是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履行责任,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环节的专项治理工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以更好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市、县(市、区)政府是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落实在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中的规划、投入、建设、移交、办园、教师编制、监管等方面的主导责任,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坚持公益普惠。要依法落实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定,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三)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破解制约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及普惠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办园活力。
(四)坚持规范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健全治理体系,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园行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工作任务
(一)城镇小区严格依标配建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公共教育资源,其规划建设应纳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保证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要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城镇新建居住区和旧区改造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的指导意见》(吉教联字〔2016〕53号),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予以建设,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没有规划配套幼儿园或规划不足,或者有完整规划但建设不到位的,要依据国家和省配建标准,通过补建、改建或新建、置换、购置等方式予以解决。对存在配套幼儿园缓建、缩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等问题的,在整改到位之前,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县〔市、区〕政府,市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如期移交。已建成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应按照规定及时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对移交的幼儿园办理土地、园舍移交及资产登记手续。未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一园一案”,限期完成移交。对已挪作他用的,要积极稳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收回。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对移交的幼儿园办理土地、园舍移交及资产登记手续。(县〔市、区〕政府,市县住房城乡建设、教育、自然资源、财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使用。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后,一律办成公办园或通过招标方式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办成公办园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机构编制、教师编制及配备等方面的工作,严格执行有关公办幼儿园收费政策,按等级标准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的,要做好对相关机构资质、管理能力、卫生安全及保教质量等方面的审核,落实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奖补政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县〔市、区〕政府,市县教育、财政、发展改革、民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工作步骤
(一)摸底排查。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针对规划、配建、移交、使用不到位等情况,分别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该项工作于2019年4月23日前完成,于4月26日前经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报送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县〔市、区〕政府负责)
(二)全面整改。各县(市、区)针对摸底排查出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落实不同问题整改的主责部门,按照“一事一议”“一园一案”的要求逐一进行整改。
1.对于已经建成、需要办理移交手续的,于2019年6月20日前完成,于6月22日前经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报送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县〔市、区〕政府负责)
2.对于需要回收、置换、购置的,于2019年9月20日前完成。于9月22日前经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报送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县〔市、区〕政府负责)
3.对于需要补建、改建、新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于2019年12月20日前完成相关建设规划,于12月23日前经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报送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白山市专项治理工作小组于2020年1月底前完成对建设规划的审核。(县〔市、区〕政府负责)
4.2020年12月20日前,各县(市、区)要完成补建、改建、新建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于12月22日前经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报送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县〔市、区〕政府负责)
五、责任分工
按照市级指导、以县为主的原则,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明晰各项工作的主责部门及配合部门,建立联审联管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验收、移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要参与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对需要补建、改建、新建的项目按程序及时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自然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和地方配建标准,统筹规划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必要建设用地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相关规定划拨建设用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筑设计、施工建设、验收、移交的监管落实。
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加强对公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编制的管理,要按程序做好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涉及的机构编制工作,对拟办为公办园的,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按照标准科学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所需编制在本地区现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编制不足部分可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民政部门对移交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拟办为普惠性民办园的,要依法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
财政部门要建立学前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保证城镇小区配套公办园的办园经费,积极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其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各级治理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育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和住建工作的副秘书长及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要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组长由常务副县(市、区)长担任,加强治理工作协调。
(二)加强治理工作保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治理步骤,细化工作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完善治理举措,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建立完善本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以及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形势研判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等,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请各县(市、区)及时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各项工作的主责部门、配合部门、整改措施、治理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治理情况总结等,报送到白山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
(三)加大监督评估力度。建立市对县(市、区)监督评估长效机制,对各县(市、区)摸底排查、全面整改等环节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并针对关键环节适时进行抽查,对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并追究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对在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造成学前教育资源严重流失等失职渎职行为和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各县(市、区)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治理工作方案、整改措施及治理结果。畅通群众反映意见渠道,设立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