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山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白山政办发〔201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现将《白山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白山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了充分发挥气象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全市气象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依据《吉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在防灾减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中做出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气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树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确立了建设我市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的目标,明确了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的任务。
(二)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县气象灾害专项预案体系初步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制度不断完善,公众防范气象灾害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应对了2010年浑江流域、鸭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气象监测预警为防灾减灾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森林防火、保护生态植被、降低干旱对农业的危害、水库蓄水发电等服务能力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气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圆满完成松江河“5.18”特大火灾、2010年汛期特大洪涝灾害等重大突发灾害抢险救灾气象保障任务。
(四)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2006年以来,初步建立了55个分布在乡镇的自动观测加密雨量站、6个七要素自动观测站、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一部L波段探空雷达、5个GPS/MET站、2个闪电定位监测站、2个酸雨观测站和6部DVB—S卫星接收小站组成的综合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以市气象台为中心的信息网络数据处理传输系统,并实现了与市防汛指挥部、长白山机场网络通讯和信息共享。初步建立了手机短信、电视、农村预警信息大喇叭、计算机网络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发布渠道。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四个能力”,实现“四个一流”的关键时期。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围绕提供“一流服务”的发展宗旨,气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需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人民福祉安康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任务。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公共安全等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及公众关注的焦点。未来五年,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条例,切实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规划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以应对并适应气候变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新使命。我市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节能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以加快构建“退粮进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以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气象发展将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新使命。
(四)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公共气象服务,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一五”期间,气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仍然是气象发展的根本矛盾,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依然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着力加强“四个一流”建设,着力提高“四个能力”,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初具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社会公众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争创一流。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气象发展方式转变。把建设“四个一流”作为战略目标,把提高“四个能力”作为战略任务,把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不断增强气象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促进气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气象业务技术更加适应需求,业务领域更宽、服务功能更强、业务流程更合理。
3.坚持统筹集约,协调发展。落实我市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我市气象跨越发展。注重强化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我市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管理等发展环境。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气候应对、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市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降低。
2.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更加科学,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进展。
3.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善,气象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加显现。
4.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气象法规条例及标准体系建设符合气象发展要求,气象依法行政能力和标准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显著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气象信息服务的公众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作为重点任务,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建设服务以及江河流域、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1.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报预警和实时监测分析,做好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雪)、大雾等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服务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区域流域联防的气象灾害监测预防体系,重点做好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等气象灾害易发或防御薄弱区域的监测预警。
2.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完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积极拓宽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加快推进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信息发布体系,提高信息的覆盖面、有效性和时效性。加强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管理。
3.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加强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等高风险区的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开展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和区划,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4.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面向城乡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牧)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各级政府要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队伍建设。强化军地和部门联防互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厂矿、进工地,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6.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发展现代气候资源调查评估技术,开展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和农业、林业、山地等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发展风能、太阳能预报技术,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选址、建设、运行和电网调度提供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旅游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二)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1.形成气象为农服务整体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气象为农服务组织体系。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的提供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和社会资源,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努力形成为农服务的社会整体合力,提升为农服务的整体效益。
2.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强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提高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评估。大力发展气象兴农网。积极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3.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推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强化涉农部门气象灾害信息交换共享机制。
(三)深化城市气象服务。
1.强化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御。加强突发强降水、高温、雾霾、内涝等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推进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快构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防御体系。
2.加强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气象服务。加强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完善与交通、市政公用、电力、水务等部门的气象灾害响应联动机制,为有关部门的调度、指挥、联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3.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推进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体系的常态化建设,为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四)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
1.加强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强化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提升覆盖江河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多发重发区域的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强水文气象业务服务,着力提高灾害易发区的强降水精细化监测分析和短时临近预报、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降水落区预报、流域面雨量预报和强降水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2.加强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对能见度、强风、积雪、强降雨、路面结冰等高影响气象条件监测分析和交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建立完善交通沿路多种手段互补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对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的气象影响评估。
3.加强电力气象服务。联合电力部门和电网企业加强电力气象监测服务,开展气象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评估。提升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电力生产基地选址气候论证。加强电力生产调度专业气象服务。
4.加强森林火险监测预警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灾监测和森林气象火险的预报,保护森林生态资源。
5.加强旅游气象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旅游气象服务,完善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开展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五)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1.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快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分中心在我市的建设。
2.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完善各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优化以雷达、卫星等多种探测手段构成的作业监测网。提升人工增雨抗旱、补充矿泉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水库蓄水发电和河流增水、森林防火、机场和公路消雾、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以及应对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作业能力。
五、加强业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建设和完善以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完善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
(一)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加强决策、公众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加强面向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加强面向特色农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传播载体,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广覆盖。
2.提升气象服务业务技术支持能力。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技术、气象资料与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融合技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等关键服务技术的研发。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强化中短期、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发展基于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资料的融合分析预报技术,高分辨快速分析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发展集合预报产品释用和概率预报技术,提高中期预报可用时效和短期天气预报能力。发展基于数据融合技术和高分辨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的精细化预报技术,提高精细化预报能力。
(三)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完善气象观测布局。完善国家级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站网。调整优化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布局。统筹农业、林业、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2.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增强气象观测资料稀疏区、灾害性天气频发区、气象服务重点区气象观测能力。统筹新一代天气雷达、常规天气雷达、移动雷达、风廓线雷达及应用系统建设。
(四)增强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
1.加强气象资料的共享和综合应用。加强气象数据产品与各部门的应用与共享。建立并完善基础、专题、综合数据库系统,加强气象资料档案管理。
2.完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完善气象通信网络,提升信息传输能力,提高气象数据传输时效和质量。推进气象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
六、重点工程建设
围绕“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按照统筹集约、突出重点、有序衔接、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中央、地方建设需求和投资能力,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加快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气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按照地方投入为主的原则,结合地方需求,在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气象为农服务、城市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协调省级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我市重点工程的建设。根据国家布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并及时调整建设计划。
(一)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工程。
在全市气象灾害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做好重要工矿区、水库、电力、旅游景区及特产业规模种植区、重点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等气象灾害易发或防御薄弱区域的监测预警。在上述区域建设自动雨量站、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一部集自动气象观测、卫星通信、发电机、雷达探测、远程可视会商应急移动指挥车,实现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全幅员监测。发展基于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资料的融合分析与外推预报技术,高分辨快速分析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发展集合预报产品释用和概率预报技术,提高中期预报可用时效和短期天气预报能力。发展基于数据融合技术和高分辨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的精细化预报技术,提高预测的准确、精细化能力与水平。
(二)气象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工程。
提升市气象局目前初步建立的系统内部气象信息网络中心的通信传输能力,增加通过公网接入的功能,提高传输带宽及后备电力支持能力,建立政府和水利、国土、交通、林业、农业等部门接入的气象信息网络中心,为政府及各部门快速发送接收信息提供通信支持;建设基于普及的公共互联网具有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公众接入功能的基于WEBGIS技术的白山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满足政府、相关各部门及社会公众及时获取预测、预警、雨情、农业气象以及气象敏感行业等各类气象信息的需求。
(三)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依托“无线城市信息化”系统建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范围,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基于上述气象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手机预警信息接收和无线登陆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平台获取各类气象信息,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
依托国家在吉林省建设的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系统工程,在白山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分中心,建立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业务指导能力为目标,依托现有气象业务布局,加快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网、作业指挥系统、作业和探测平台、效果评估平台和业务运行保障平台。提升人工增雨抗旱、水库和河流增水、水库蓄水发电、增加地下矿泉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森林防火、机场和公路消雾、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以及应对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作业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气象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建立本规划与中央、地方以及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完善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适时开展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发展,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单位自筹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增加中央投资规模。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工程效益。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立在气象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加强气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为气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优化气象发展环境。
(五)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加快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标准修订工作。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属地化管理。强化气象部门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气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加强气象信息安全和使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