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巩固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推进棚膜
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白山政办发〔2021〕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
《巩固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推进棚膜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白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巩固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推进棚膜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推进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关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任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17〕56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21〕4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两确保一率先”战略部署,以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副产品量足、质优、价宜为导向,充分发挥长白山生态资源禀赋和东北冷凉气候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集聚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全力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培育打造“菜篮子”保障基地和长白山名优山野菜基地。创新调控保障机制,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拎得满、吃得放心,推动“菜篮子”稳产保供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品质安全优良、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轨道,筑牢乡村产业振兴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果蔬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新建30亩以上规模园区5个,园区总量发展到32个,秋储蔬菜自给率保持在75%以上。在现有温室棚膜1374亩的基础上,新增温室棚膜面积2700亩,总面积达到4000亩。其中浑江区500亩,江源区400亩,临江市500亩,抚松县600亩,靖宇县500亩,长白县200亩,冬季地产蔬菜年产量由2061吨提高到5000吨,冬季蔬菜自给率由现在的6%提高到15%以上。全市果蔬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进一步发挥长白山特色山野菜、寒地蓝莓、草莓等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逐步将白山建设成为长白山特色果蔬产业基地、长白山山野菜种源保护和开发基地、高校联盟团餐营养餐配送基地、长春农博园绿色有机蔬菜分园、沈阳高端蔬菜直供基地、北京的精品小菜园。全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棚膜经济产业链结构科学合理,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成为乡村振兴优势特色产业。
(三)产业布局。全力推动“六区百村一园”建设。即:在6个县(市、区)近郊区,重点建设城市“菜篮子”保障集中区。包括浑江区六道江镇、江源区大石人镇、临江市大栗子街道、靖宇县花园口镇、抚松县仙人桥镇、长白县金华乡等六个乡镇,作为县城蔬菜直接供应基地和冬季蔬菜应急供应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提高主城区冬春季蔬菜供给能力;依托绿色有机村、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100个果蔬(山野菜)种植基地,形成与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相融合的立体式发展新格局,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以江源区砟子镇为核心,充分发挥我市食药用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江源区食药用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果蔬生产基地1000亩,重点开展长白山山野菜种源保护利用、食药用菌产学研产品开发和文旅健康产业培育等工程,建立成为高校联盟团餐配送基地、果蔬绿色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以“六区”为核心,坚持“藏菜于棚、藏菜于技”,突出适度化发展、设施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棚膜经济产业集群,稳步提升冬季蔬菜自给率,加快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特色山野菜等棚膜经济。重点打造浑江大山合食用菌、六道江蔬菜、大石人草莓、沙金沟韭菜、大栗子果蔬、花山棚膜采摘、仙人桥豆角、珠宝香瓜、新胜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金华乡有机果蔬等10个百亩现代化棚膜经济产业园。以园区建设为牵引,辐射带动各地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强产业发展集聚效应。重点支持建设面积30亩以上、集中连片棚膜经济规模种植基地,加强棚膜经济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30亩以上规模园区(基地)达到32个,果蔬棚膜面积达到1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不设牵头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下同)
(二)支持露地果蔬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围绕蓝莓、草莓、百合、豆角、板栗南瓜等优势品种,加快建设一批露地果蔬生产基地,巩固提升夏秋蔬菜供给能力。各县(市、区)要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实行田、土、水、路、电、技、管等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到2025年,全市露地果蔬种植面积稳定10万亩,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集中连片露地果蔬生产基地平均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有效提高果蔬生产地力和质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建设长白山山野菜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独有的长白山山野菜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大叶芹、薇菜、刺嫩芽、广东菜、猴腿等珍贵山野菜品种,采取人工驯化、仿野生繁育和林下保护生产等技术路径,加快打造一批山野菜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林下山野菜优势区。重点支持浑江旱沟、临江黑松、抚松雕窝砬子进行棚室改扩建,建设现代化蔬菜棚室。强化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林下山野菜产业。到2025年,全市山野菜标准化棚室面积达到1000亩,林下山野菜人工管护面积达到1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建设长白山食用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长白山地区食用菌资源优势,以江源、浑江、临江、长白为核心,全力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江源区食药用菌产业示范园,推进食药用菌产学研合作。培育壮大水之林、通林菌业、靖发生物等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菌种良品化、布局精细化、基地标准化、厂房设施化、分工专业化、农民职业化”全链条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长白山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突破1万吨,总产值达到2.5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加快畜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优化畜牧产业布局, 全面落实推动全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推广,稳步扩大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养殖量。通过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提升生猪、肉鸡等牲畜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大力推广无抗养殖技术,稳步提升猪肉、禽肉产量和质量。全力推进与深商集体合作进程,围绕发展肉牛产业总部经济,积极推进注册成立特色农产品供应链销售公司和肉牛养殖公司。持续抓好“精气神”公司“吉神黑猪”新品种的繁育和生产,跟踪服务好鑫浩源万头猪场建设项目、吉林源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16万套祖代鸡项目和吉林省金和牧业有限公司30万套父母代种鸡项目。力争到2025年生猪、肉牛、肉鸡和肉羊的出栏量分别达到24万头、10万头、200万只和3.5万只以上,蛋鸡存栏量120万只以上,肉蛋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和1.5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打造长白山特色畜产品品牌,推广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有效治理养殖粪便污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加强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优势,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水产生产示范基地。以冷水鱼为重点,大力推广网箱养鱼技术,着力建设冷水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到2025年,养殖水面达到7500公顷,渔业产量达到11000吨,精养鱼池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巩固提高水产品均衡上市能力和市场份额。(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支撑体系
(一)壮大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资金及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手段先进、营销网络健全的龙头企业。完善土地流转和产业招商的联动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辐射带动扩大面积,实行规模化经营。扶持现有企业通过扩规、技改,提高“菜篮子”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5家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组织,争取“菜篮子”基地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立足棚膜经济优势区,持续推行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健全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着眼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引导小农户从独立分散向集中连片生产经营转变,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加快创建“菜篮子”科企融合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领先技术率先推广。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加强“菜篮子”工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菜篮子”工程技术指导服务,配备专门人员,保证工作经费。各乡镇都要成立科技指导服务组或专家顾问组,确保培训和指导服务到位。到2025年末,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每年认证“二品一标”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创新市场流通体系。支持“菜篮子”规模化生产基地,根据需要统筹规划新建产地批发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强县(市、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改造,优化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培育壮大长白山珍、恒鲜冷链等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延长净菜包装进超市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和科技含量,加快提升一批冷链综合体、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能力,支持开展冷藏冷冻、物流配送、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民生性农产品零售终端市场生活网点建设,每个行政社区建设零售网点2个以上,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平稳安全有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强化对“菜篮子”产品基地监督抽查,打造培育一批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实施蔬菜、肉类纸质和电子年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白山市检打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持续加强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追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追溯。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健全“菜篮子”产品储备体系。全力筹措整合资金,继续落实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围绕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这一调控目标,做好相关工作。加强与统计调查、民政、社保、退役军人事务局、财政等部门协调,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元旦、春节“菜篮子”产品供应,持续加强“菜篮子”产品供应和储备制度建设。积极争取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加快推进以果蔬、食用菌为重点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按照不超过建设设施总造价的30%进行补贴,单个主体最高补贴规模不超过100万元。鼓励县(市、区)积极争取城市“菜篮子”仓储保障基地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棚膜经济发展工作,实行“菜篮子”工程建设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菜篮子”稳产保供棚膜经济发展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要制定本地区棚膜经济发展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布局、支持重点、补贴标准及办法、保障措施等。协调解决“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棚膜经济发展的检查督导。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作联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落实力度,合力推进棚膜经济发展。(责任单位:白山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强化政策保障支撑。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争取落实出台巩固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推进棚膜经济发展保障性政策。按照“先建后补、递增补助”的方式,积极争取省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面积3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园区。支持小农户联合发展棚膜经济。推行“村集体组织(党支部)+农户”、“合作社+农户”棚膜经济联合经营模式,以村(屯)为单位,新建零散棚室核查统计面积30亩以上的,参照同等规模园区标准予以补助。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发展棚膜经济,建立棚膜经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重点支持100亩以上符合条件的棚膜经济规模园区建设。支持棚膜经济金融产品创新。各县(市、区)要主动申请设立风险补偿金,按照省与县(市、区)1∶1匹配,依托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建立“政银担”三方风险共担机制。支持棚膜经济发展用地,棚膜经济设施农业棚室建设用地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使用一般耕地的,棚膜经济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用地事宜协商一致后即可动工建设,并及时向乡镇政府进行备案;涉及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经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动工建设。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依托棚膜经济规模园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科技指导。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加强“菜篮子”工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菜篮子”稳产保供推进棚膜经济发展技术指导服务, 建强基层科技指导员、特派员队伍,在棚室育苗、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经常性技术指导。要积极争取创建省级“菜篮子”科企融合示范基地,建立棚膜经济主体培训体系,建设培训网站,举办培训班,定期组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活动,培养一批有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棚室生产专业人才。各地要树立一批示范园区和示范户、村、乡镇,重点挖掘培育棚膜经济致富典型,引导千家万户发展棚膜经济。积极宣传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发展棚膜经济的先进经验做法,引导各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典型引领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典型宣传和推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督导考核。省里将棚膜经济扩产增量情况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重要内容,考核期内棚膜经济农产品总产量、棚室建设面积排名前10位的县(市、区),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予以考核绩效加分,对综合成绩优秀的给予通报表扬。同时,对各县(市、区)年度棚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加权计分纳入乡村振兴“园艺特产业”专项考核指标,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和通报。并将相关考核结果与农业项目安排奖补措施挂钩。市政府也将“菜篮子”工程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列入全省前10位的县(市、区)给予奖补。各县(市、区)要建立和完善“菜篮子”产品产业发展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大力推行“行政干部包任务,技术干部包技术”的双承包责任制。要完善考核制度,层层压实责任,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任务分配到地块,责任落实明确到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